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学术动态
2020CSCCP大会系列报道:分论坛(六)宫颈癌新技术—网络面对面专场
发布时间:2020-07-20 00:00:00浏览次数:1899次来源:

分论坛六主题为“宫颈癌新技术—网络面对面”,各位专家分享了很多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会议进入一轮又一轮高潮,目前会场6000余人次在线观看,以下内容将对分论坛六专场进行要点报道。



赵昀教授:妇科射频治疗仪在下生殖道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赵昀教授由宫颈癌三道防线话题引入,为我们比较了宫颈高级病变的治疗方式(物理治疗、锥切治疗)的优缺点,正因为不同治疗方式各自的特点,需要多种解决方案满足不同需求。赵昀教授介绍了大有兴通拥有三大核心技术的RF4锐扶刀,拥有宫颈冷刀自动锥切活检技术(柯凝卡Coolingcut)、自动无烟LEEP刀环切技术,以及射频凝血技术快速安全止血。
此后,赵教授通过视频分享,直观展示了妇科射频治疗仪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作为一体化能量平台实现的下生殖道病变的多功能性,其切割环具有重复消毒使用的资质,以及促使冷刀和LEEP刀完美结合的三大核心技术:1.切缘无热损伤,避免组织病理学诊断误差;2.应用射频消融凝固止血技术,无需传统荷包缝合而改变解剖;3.有支点的锥切,可自主选择手动或自动,操作简便,止血效果极佳,使得冷刀锥切在门诊成为可能。但是该技术也存在刀柄较重、较长的缺点,使用中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目前已在设计改进。赵昀教授表示,该技术为众多三甲医院广泛采用的前沿技术。
吴瑞芳教授:P16用于宫颈癌筛查的价值与风险评估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吴瑞芳教授通过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及2018年与2008年宫颈癌发病率相关数据的比较,指出宫颈癌在全球范围内依然严重威胁女性健康。为达到消灭宫颈癌的全球目标,WHO提出宫颈癌2020-2030防控的阶段性目标,而吴教授也指出,目前国内在宫颈癌筛查方面面临“筛查覆盖率、高质量筛查技术、阳性的随访”三大瓶颈问题。针对检测技术方面,吴教授通过阐述HPV致癌的分子机制,表明p16INK4a蛋白过表达是hrHPV整合状态、癌基因表达和致瘤活性的标志,与宫颈癌病变的关系非常密切。吴瑞芳教授介绍了森盈PathCIN®p16INK4a免疫化学染色技术(简称p16细胞学技术),通过展示其染色效果、阅片评估、与病理学染色比较、以及与P16/Ki67双染比较等多角度阐述了该技术的应用优势。
此后,吴教授通过数据、图表等对于p16细胞学用于宫颈癌初筛、细胞学/HPV作为初筛方案而p16细胞学用于二次筛查的评价、细胞学p16检测用于宫颈癌筛查安全性的评价、p16细胞学用于大规模HPV初筛中的二次筛查等方面的充分分析,得出结论:PathCIN®p16INK4a是反映HPV宫颈病变及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物;该技术用于宫颈癌初筛,敏感性、特异性较好,可减少阴道镜回叫率,且用于HPV初筛后的二次筛查能够精准分流,是大规模人群精准筛查的优选技术。
安瑞芳教授:生殖道病原体感染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
近些年,生殖道感染越来越受到重视,生殖道感染与宫颈病变也存在一定相关性。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的安瑞芳教授从“为什么要做生殖道病原体检测、为什么要用核酸检测方法、生殖道感染与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的关系、为什么要做病原体联合检测”四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目前,无论是我国还是世界,生殖道感染的现状都是严峻的,其具有单一感染、多重感染、无症状感染(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具有耐药性等特征,造成了治愈率低、复发率高、抗生素合理使用率低、费用高等诊治现状。因此,诊断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
安教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支原体等三种生殖道支原体和衣原体、淋球菌、单纯疱疹病毒的相关知识,并用大量文献分析了生殖道感染与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的关系。安教授通过核酸检测方法与传统检测方法的比较,得出核酸检测容易质控,灵敏度高,为我们印证了国外诊断指南推荐的“核酸扩增实验在整体敏感性、特异性和标本易用性方面具有优势”。此外,生殖道感染具有非特异症状,混合感染的特点,安教授通过介绍凯普生物生殖道感染十联检产品,为我们说明了多种生殖道感染病原体联检的重要意义。

课程结束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廖秦平教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罗喜平教授、安瑞芳教授和狄文教授携手举办专家论坛,为参会者解答“生殖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对人体有何影响?阳性如何处理?、解脲支原体阳性,但没有自觉症状,是否应该处理?、多种病原体(NG、CT、UU、Mg、Mh和HSV2)联合检测有意义吗?、生殖道感染会促进宫颈病变的演进吗?等大家关心的生殖道感染与宫颈病变相关问题,解答了很多听会者多年的疑虑。
李长忠教授:HPV研究进展与治疗探讨
山东省立医院李长忠教授由“全球加速消灭宫颈癌战略”的制定进程引入,提出40岁-55岁是宫颈癌的高发年龄段,且宫颈癌死亡率与发病年龄正相关,而HPV是导致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中中国高危型HPV感染以16、52、58型为主。此后,李教授图文并茂详述了HPV在世界及中国常见感染型别及基因结构、高危型HPV的感染机制、在细胞内的繁殖过程及其生命周期,从而说明了HPV感染特点:“一过性感染”自我清除时间约为12个月,高危HPV持续性感染部分难以自我清除。因此,“持续性感染是引发整合性感染的祸根,整合性感染是繁盛癌变的病因”,并强调了HPV科学管理的关键是及时清楚持续性感染。
李长忠教授还指出HPV感染不仅仅是个医疗问题,还是社会问题,HPV感染女性常伴有心理问题,需要为患者科学讲解。
对于HPV感染,是随诊还是干预?李教授指出这要求必须要有正确的态度,对于年龄较大的感染患者,还是要引起关注。李教授以流程图方式讲解了干扰素的作用机制:抗病毒+免疫调节+抗肿瘤。之后,李教授分析了金舒喜泡腾片型干扰素治疗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其有效缩小宫颈柱状上皮异位面积,治疗HPV转阴率更高,并介绍了其用法用量,强调了HPV感染要早诊断早治疗,足量足疗程治疗,且CIN以及宫颈癌术后,一定要继续治疗生殖道HPV感染。

最后,李长忠教授再次强调,HPV感染是一种很常见的感染,要让患者解除恐惧心理,但同时要注意及时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及早诊治。

李双教授:2019ASCCP指南带来宫颈精准分流技术发展契机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宫颈疾病专科李双教授为大家陈述了宫颈癌筛查及管理的基本点及目标,并比较了ASCCP共识性指南的不同版本及修改要点,尤其详细解读了2019年ASCCP指南的四个管理内容的显著变化。2019年指南将HPV自然史和宫颈癌发生纳入考量,提出“风险量化分层,精准阈值管理”的观点,并通过新原则的解读,指出2019ASCCP指南适用于美国,但在很多国家的适用性具有更大挑战。之后,李教授为我们阐述了高危型HPV持续性感染的临床管理和决策:1.避免过度治疗,2.避免治疗不足,3.妇女生殖器官功能保护,4.宫颈病变的精准综合治疗和管理,并通过讲解HPV感染的独特方式,比较了分析一过性感染及持续性感染/整合性感染与宫颈癌发病的关系。
李教授指出,目前困难在于如何检测出整合感染,同时也给我们介绍了一种液相探针捕获结合NGS测序的的高危型HPV整合检测技术,分析了其检测原理和流程以及技术特点,说明了高危型HPV整合检测可以做到风险分流,能够使高风险HPV阳性患者的进一步富集,有助于优化/改善宫颈癌高危人群的管理,未来可期。
赵方辉教授:HPV E6/E7 DNA检测技术在宫颈癌初筛和分流中的应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赵方辉教授首先回顾了宫颈癌筛查进展及HPV检测技术现状,详细讲解HPV基因结构、HPV导致宫颈病变的过程以及HPV整合过程,阐明了针对E6/E7 DNA检测的优势:E6/E7靶点更加稳定,可以避免假阴性,提高阴性预测值,定位初筛。
之后,赵方辉教授为介绍了Sure X E6/E7 DNA分型的检测原理、检测流程,其核酸自动化工作站减少了人工操作,同时实现高通量检测。赵教授分享了中国山西子宫颈癌SPOCCS-II的研究,Sure X E6/E7 DNA分型检测与HC2比较,一致性极好,宫颈癌筛查的临床效果评估表明,其检测CIN2+灵敏度与HC2接近,优于细胞学。

赵方辉教授还通过风险预测图,展示了Sure X16、18DNA检测技术的临床效果评估,研究显示,Sure X检测在临床性能方面与HC2检测一致性好,灵敏度接近,人群分流方面由于细胞学效果。其优势在于其基于分子检测技术,结果比细胞学更客观,能够实现全分型,有利于将初筛和分流检测二合一,简化筛查流程,优于HC2,是一种具有前瞻性应用的技术。

赵昀教授:HPV检测及16/18分型作为宫颈癌初筛的研究及应用价值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赵昀教授指出:我国宫颈癌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发病率持续升高,尤其是农村和经济不发达地区。赵昀教授以柱状图形式为我们展示了HPV筛查在两癌筛查的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HPV初筛策略也逐渐获得临床的认可。
赵教授分析了FDA批准的HPV检测产品发展情况,为我们比较了中美宫颈病变HPV分型的数据,虽然中美HPV流行病学存在差异,但在宫颈癌中HPV16、18型都是排在前两位。FDA品准的HPV检测产品呈现“产品从非PCR类逐渐转向PCR类,从不分型转向分型”两大趋势。
之后,赵教授介绍了亚能HPV检测产品的优势及其预期用途,展示了收集的筛查人群的临床随访研究及基线期HPV筛查数据,通过与基线期TCT筛查数据的比较及综合分析,说明其适用于筛查。同时,赵教授指出,TCT结合HPV检测可提高筛查的敏感性,并为我们展示了宫颈病变的民族差异,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方向。
主持风采

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 胡元晶教授(右)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赵方辉教授(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狄文教授(右上)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魏丽惠教授(右)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李明珠博士(左)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前主委 曹泽毅教授(左)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魏丽惠教授(右)